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沙田-民間風俗與城市發展

沙田原稱「瀝源」,早在明代已有人定居,亦是香港近代的第一代新市鎮。區內現存的文物建築不但呈現該區的發展歷史,同時可以側寫香港的城市發展,亦反映到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

路線介紹​

  • 王屋村古屋

     

    沙田圓洲角曾是往來廣東與九龍的商旅雲集之地,王屋村於清乾隆年間建成,設有招待商旅的客棧。現存的建築只有於1911年興建的王屋村古屋,為法定古蹟。古屋是典型客家民居,具有兩進三開間的佈局,主要物料為青磚及花崗石,反映居於此屋的為富裕之家。古屋至今保留傳統中式裝潢,例如大門有木柵「趟櫳」拉門,屋内亦有刻繪吉祥圖案及語句例如「百子千孫」等的繫樑和壁畫。

  • 曾大屋

     

    曾大屋是沙田僅存最大型客家圍村,由曾萬貫從1847年開始興建至1867年完工。整個圍村以青磚和花崗石建成,佔地超過六萬平方呎,現為一級歷史建築。曾大屋至今保留圍村建築特色:四角設有炮樓、牆上則有槍孔,正門亦有防盜鐵門,目的是防禦海盜。除了禦敵,村內仍可見家族痕跡例如祠堂和象徵官宦人家的外牆設計。

  • 香港神託會靈基營

     

    靈基營位處建於1924年的第二代舊沙田警署。警署建於山崗上的戰略位置,可以俯瞰沙田區,日佔時期曾作日軍司令中心。1950年代,香港出現棄嬰潮,靈基營曾為基督教預防肺病托兒所、沙田育嬰院及基督教靈基學校,照顧和教育有需要的孤兒和兒童。建築有紅磚牆身、中式瓦頂的殖民地建築風格,現作為營舍設施供團體退修及訓練之用,亦是二級歷史建築。

  • 車公廟

     

    車公廟供奉的車公相傳是一位懂得醫術的宋代元帥,得西貢蠔涌居民在當地建廟供奉,直至瀝源瘟疫肆虐,村民就到西貢蠔涌車公廟借來車公孫兒神像,疫症隨即平息。現時善信參拜的新廟建於1990年代,位於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舊廟旁邊。車公廟是具代表性的傳統風俗,很多善信都會在新春參拜車公並轉撥風車,祈求好運到來。 

  • 道風山基督教叢林

     

    挪威傳教士原於內地向中國人和佛教徒傳道,後來受到戰爭影響,就在1930年把傳道工作遷移香港,並在沙田創辦道風山基督教叢林。建築群雖然為基督教背景和用途,但糅合了大量中式建築特色,當中蓮花裝飾、銅鐘、仿廟宇設計的聖殿等等,都是中國人熟悉的元素。山上亦有一大型十字架,是沙田地標之一。建築群現為二級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