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淡經營」的華富邨儲蓄互助社該何去何從?
社長:「但願養我志,何須養我身!」
撰文:曾鈺婷
「喺度咁耐,幫過嘅居民話多唔多,話少唔少。」前身為香港仔漁民合作社,華富邨儲蓄互助社於 1971 年正式成立,高峰時期社員有接近 3、400 人,惟現時社員人數大減, 只能用「入不敷出,慘淡經營」來形容。同年搬入華富邨的現任社長郭有明,雖然在 2001 年才正式加入會社,但他一直見證著互助社的變遷。對於互助社曾幫助過的人,他淡然地說道:「好少理佢之後會點。」也是,若非遇到困難,又有誰會去借錢?所以在互助社的借貸紀錄中,社員的名稱會用編號代替,以保障私隱。除此之外,互助社還有許多以居民為本的故事⋯⋯
成立初期,互助社主要協助新搬入華富邨的居民分期購買電器。有「平民豪宅」之稱 的華富邨於 1967 至 78 年分階段落成,當時的居民大多數在香港仔魚市場搬入來,未必有足夠金錢購買電器,而互助社正好可協助到這些居民先安置下來。除了借錢買電器外, 更有社員借錢買縫紉機(俗稱:衣車),可以在家一邊照顧一家七口的生活,一邊幫補家計,減輕經濟負擔。近年亦有大學生向互助社借了三萬元作學習用途,互助社則容許他畢業後再還款。互助社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息隨本減」,愈還愈少利息。假設有社員借了 1,000 元,分 10 期還款,一開始要還 100 元利息,到最後還款期只需還 10 元利息。由以上種種例子可見,互助社的目的並非為了賺錢,而是希望盡一己之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可是,隨著居民和社員人數大減,互助社光彩不復從前,而郭有明正正在新舊社員交替的 2001 年正式加入互助社。在 01 年前,他雖然並非社員,但也有跟街坊參與互助社的旅行。直到 2001 年,互助社人手短缺,他就答應幫忙,服務街坊。雖然他形容此舉為 「接手爛攤子」,因為除了要管理社內大小事務,他更出動到個人積蓄維持互助社營運, 但他提起互助社時的雀躍神情,則透露出他對互助社的熱愛和不捨。或許在外人眼中,到外面財務公司借貸更方便,又不用先成為社員,儲蓄到一定金額才可借錢,更無只能借儲蓄的三倍金額限制;但對郭有明來說,互助社並非只是一個借貸機構般簡單,而是能達到真正的「互助」精神。
原來在未有疫情前,互助社每年都會到中國內地的貧困地區進行扶貧工作。多數在聖誕或復活節期間,互助社就會集合街坊,先到東莞購買文具、校服、運動鞋等物資,後運送到山區,捐獻給當地的貧窮及留守兒童。在幫助到他人的同時,社員和街坊又可以相聚一堂。對於憑一技之長維生的郭有明來說,教育才是賦權的根本。在 18 歲那年,他在位於田灣的明愛夜校念電器機電工程,畢業後則從事相關行業,現年 70 多歲的他,在這一行一做就做了 55年。所以,就算面臨新社員不足,以及華富邨重建等問題,他仍希望能堅持營運互助社,讓居民有聚腳點外,更望能聯絡其他機構,復辦到內地扶貧的「獻愛心」 活動。
在訪談最後,他分享了在兒時念過的一本書,關於乞丐武先生辦學的故事:「莫嘆苦, 莫愁貧。有志竟成語非假,鐵杵磨成繡花針。古今多少奇男子,誰似山東堂邑姓武人!武先生,做乞丐,有深心。他見邑人知識淺,少年失學是原因。長恨自己力薄家又貧,哪有金錢辦學校,教育清寒子弟們!」說實話,當年所學的中文課本,又有多少人能清楚記得。 但當郭有明一字不漏地背誦上述作為乞丐的武先生也堅持辦學的故事時,就證明了教育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故事的最後,當有人想養年老的武先生時,武先生則拒絕道:「但願養我志,何須養我身!」